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跨域築夢—陳思誠的職涯轉型之路

跨域築夢—陳思誠的職涯轉型之路
  • 發布日期:114-08-19
  • 發布單位:臺北市榮民服務處

跨域築夢—陳思誠的職涯轉型之路

不設限自己,期待未來
    民國112年9月,陳思誠參加退輔會職訓中心辦理的「大數據分析及系統設計班」,歷經三個多月的全日制專業訓練後,於113年3月順利進入立豐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服務,擔任太陽能光板結構設計工程師。從軍職到科技業,這段轉型之路雖不輕鬆,卻是他一步步用努力與堅持換來的成果。
    民國101年高中畢業後,因嚮往軍旅生活毅然報考陸軍專科學校動力機械工程科,畢業後投身特戰部隊。部隊中的訓練要求突破極限,他參與戰術行軍、全民國防演練及災害救援等多項重大任務。軍事歷練磨練出堅毅的意志,也為他日後面對職場挑戰奠定強大基礎。
           

    退伍後,他歷經多種職涯嘗試,包括短期擔任直播主以及於春水堂任職外場服務人員,誠心投入、力求做到最好。然而,服務業的輪班與高強度人際互動,使他逐漸意識到這並非他長遠發展的方向。雖曾一度感到迷惘,但他心中對工程領域的熱愛始終未曾動搖。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在社區組長魏邦宇的鼓勵與引導下,他前往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了解職業訓練資源,進而踏上全新旅程。從零開始,他在課程中紮實學習數據邏輯、系統架構與專案設計,逐步累積轉型所需的專業能量,也找回了對工作的熱情與自信。

 

正向思考,積極做決定

陳思誠始終相信:「困難無法避免,但態度可以選擇。」面對人生轉折與職涯重建的艱難,他選擇以正面思維迎戰。他回憶道:「很多時候不是沒機會,而是我們先被自己的恐懼打敗。當我學會冷靜分析、不急著否定自己,選擇開始行動,反而一切慢慢變得清晰。」

在新工作初期,他面對陌生的結構設計領域,也曾擔心跟不上進度,但他不氣餒、不退縮。每天主動學習、與同事請教、加班鑽研,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工作之餘,他也不忘自我反思與調整,不論是來自主管的建議,還是工作中遇到的瓶頸,他都勇於承擔並調整策略,展現積極負責的態度。

「我學會先盤點自己會什麼,再去追求想做的事,從行動中找到方向。」他強調,許多看似難解的問題,其實是因為我們停在原地不敢前進,只要勇敢邁出第一步,就可能發現新契機。他也感謝一路陪伴他的親友與社區資源,讓他在徬徨時有力量重新站起來。

 

一身特戰,終身堅韌

回顧整段轉型歷程,他最深的體悟是:「不要讓想像的恐懼,阻礙前進的腳步。」軍旅生活雖已結束,但特戰部隊所塑造的紀律、抗壓與行動力,依然內化為他面對未來挑戰的重要資產。他自豪地說:「我曾是特戰,這份堅持與韌性會伴我一輩子。」
 

即使轉入全新領域,他始終秉持不設限、不設限他人、不設限自己。他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只要願意學習與突破,就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他的故事不只是個人的蛻變歷程,更是退除役官兵職涯轉型的最佳寫照。

 

退伍不褪色、轉型不設限

陳思誠勇於探索、敢於改變,從軍旅生涯一路走到專業工程領域,不僅實現自我,更為社會貢獻專業價值。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人,證明只要勇敢選擇、堅持到底,就能跨越人生每一道難關,迎向更寬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