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浮油=罹腸癌?其實隱藏這4種疾病
你方「便」後會留意自己的便便型態嗎?在《華人健康網》5914呼叫醫師中,就有網友提問:「大便浮油該怎麼辦?莫非是腸癌前兆嗎?」引起許多網友關注。究竟糞便浮油是身體哪裡出問題,該怎麼改善?就讓我們請專家來為大家一一解說! 糞便浮油恐油脂攝取過量 低脂飲食5要點助改善 蔡怡瑄營養師表示,人體在正常飲食下,每天都會透過糞便排出2~6公克的脂肪。只是一般情況下,糞便中的脂肪含量不多,而不易察覺。不過,若排便後可明顯看出大便浮油的情形,就可視為「脂肪瀉」症狀。需留意日常飲食是否攝取了過量的油脂(每天超過100公克);或是,近期使用肛門塞劑、過量的軟便劑,都有可能使脂肪排泄量增加。黃曉彤營養師建議,民眾若發現自己突然出現疑似脂肪瀉的情形,不妨可試著改變飲食型態,遵照下列5大要點改採低脂飲食,觀察是否能減緩油便現象: 第1點:不喝全脂奶類,改喝低脂/脫脂奶.如果有乳糖不耐症,可選擇無糖的低脂優格或優酪乳。 第2點:避免食用炒麵、炒飯、燒餅、鍋貼、油條、煎包等含油量高的食物,改吃白飯、吐司、饅頭、馬鈴薯、冬粉等油脂含量較少的澱粉類。 第3點:肉類盡量選擇瘦肉,去掉皮和油脂,避免肥肉、三層肉、蹄膀、豬皮、雞皮。 第4點:許多調味料,像是沙茶醬、豆瓣醬、芝麻醬、花生醬、沙拉醬等油脂含量都非常高,需特別注意攝取量。 第5點:多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 因此,若減少攝取油膩食物,仍持續有油便的話,就可能與胰臟疾病、腸炎、膽結石等疾病,造成胰臟和膽囊機能無法正常運行、腸道吸收力不佳有很大的相關性。而其中又以下列4大因素最常見: 因素1:胰臟炎、胃切除,造成消化功能不良。 因素2:膽道疾病、膽結石、肝硬化等疾病造成膽汁分泌不足。 因素3:因口瘡、腸炎等疾病造成腸黏膜病變而影響吸收。 因素4:家族遺傳脂化能力低落,乳糜微粒形成和運輸量少。 民眾如果除了脂肪瀉症狀外,同時合併腹痛、腹脹、腹瀉、大便出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就應該立即尋求肝膽腸胃科醫師的幫助,確認病因即早治療較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