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家禽禁宰禁運!「白肉雞」憑甚麼例外?
農委會臨時宣布全台家禽禁運禁宰七天,但是白肉雞、1日齡雛雞除外!為什麼有例外?《康健》採訪畜產專家及家禽業者,發現這個例外的做法實在太危險。 「全面禁運禁宰是正確的政策,但不應該有白肉雞、1日齡雛雞的例外啊,農委會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決策呢?」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賴秀穗深深嘆了一口氣。 賴秀穗說,只要白肉雞可以屠宰、屠宰場還在運作,就難以防堵偷運、偷宰的情況發生,造成防疫漏洞。「除非你要24小時監控屠宰場,如果抓到又如何?雞隻已經運出來,暴露在傳染風險中,傷害已經造成,」他說。 賴秀穗強調,真正要防疫就應該全面禁運禁宰,不能有例外,雛雞也一樣不能運送出去,「雖然雛雞不應該會有感染的情形,但將健康小雞運到可能有感染的禽場,不就又感染了嗎?這也是防疫上的一大漏洞。」 禁宰損失和疫病衝擊,孰輕孰重? 禁運禁宰嚴重衝擊家禽產業,白肉雞又比土雞更甚。「白肉雞飼養週期短,30~35天就可以宰,如果禁運禁宰七天,就會超過規格、影響價格,」一名台南雞農透露。 農委會排除室內飼養的白肉雞的主要考量是,目前監測白肉雞並無禽流感陽性反應,且密閉式飼養,生物安全指數較高,再加上降低市場衝擊的顧慮下,不將白肉雞納入禁運禁宰措施,副主委黃金城表示。 但《畜產專家也敢吃的好肉好蛋》作者、社團法人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祕書長廖震元說,「理論上通通密閉起來確實就不容易受到感染,但一定要好好管制、做好防疫,因為實際上操作上要完全密閉並不簡單,加上台灣地狹人稠,禽場之間的距離那麼近,萬一讓沾了病毒的粉塵、飛沫、羽毛飛進去還是可能致病。」若是密閉飼養空間控制不好,病原一旦傳入,在密閉空間的感染造成的損失也不輕。 賴秀穗也從另個角度分析,此舉或許有助於鼓勵家禽業者往密閉式飼養發展,但他指出,緊急防疫時期應該有一致標準,不該這樣做,「密閉式的飼養不一定就不會被感染,屏東大武的密閉式養雞場,在2015年就感染了高病原性的H5N2禽流感!」 為了防堵禽流感,禁運禁宰對產業及民生的衝擊,是整個社會要付出的代價。「這是為了台灣家禽產業的永續經營和國人健康,必要採取的非常手段,」賴秀穗說。 防疫不能僥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七天禁宰禁運期對家禽業者是突如其來的噩耗,有人決定停工七天,也有人要求員工再加強廠區的消毒防疫,「農委會臨時宣布政策的做法是為了防堵不法業者,不讓人有時間大量出清、屠宰雞隻,但卻苦了合法業者,」台南的土雞業者說。由於沒有時間因應準備,這七天光是飼料錢就讓他們損失450萬元。 不過,賴秀穗肯定農委會臨時宣布的做法,如此能防堵因大量運送雞鴨而把病毒散播的更廣,且他指出,七天還是最基本的,「因為禽流感病毒的潛伏期可從3至10天,在執行期間應觀察疫情的發生情況,決定禁宰禁運時間是否延長,若讓病毒在地化,到時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從中國H5N6禽傳人的病例來看,這隻病毒會造成上、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率接近70%,不能小覷。他語重心長地提出警告,疾病傳染無法預測,防疫絕對不能有漏網之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