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品危害(11402)![]()
吸菸會傷害呼吸道的粘膜,造成咳嗽、咳痰、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破壞免疫系統,因此吸菸者普遍較為容易感冒,也容易惡化為支氣管炎及肺炎;其他包括氣喘、肺氣腫、支氣管炎、鼻竇癌、肺功能衰退、肺癌等疾病,也會因吸菸而增加罹患機率。 而在所有肺部疾病中,最常被忽略的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在2030年,將成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且約有90%的COPD患者死因可歸咎於吸菸。 COPD是由「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所引起氣流阻塞的病況,患者的肺臟因接觸有害微粒或氣體,產生不正常的發炎反應,會隨時間進展逐漸惡化,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氣喘及痰液增多等現象;菸品中的有毒微粒和吸入的有害氣體,是造成COPD的主要危險因子;由於肺部的傷害多為不可逆性且難以早期查覺,一旦罹病就如同被判無期徒刑,包括呼吸困難、生活不便等症狀,都得長期親身承受,後悔也來不及。 調查顯示,台灣40歲以上成人,平均每6人就有1人罹患COPD,且估計三成菸槍會身受COPD之害,若以國內450萬吸菸人口估算,135萬人都將走上COPD的不歸路。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發現國內76%的癮君子,根本不知道有COPD這種疾病,即使聽過這個名詞的人,多數也並不清楚其特性,不知「吸菸」是其主要危險因子;更嚴重的是,調查顯示,將近四分之一的吸菸者已出現呼吸道症狀,但僅2%的人曾因此就醫。 由於COPD的早期表徵,如晨間咳嗽、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等,易與氣喘混淆,且患者多半在四十歲以後才逐漸出現症狀,往往被歸因於老化所致,常延誤治療時間。據歐洲統計,約75%的COPD患者未被診斷出,而國內患有COPD的癮君子,也僅四分之一會就醫。因此,早期的發現及介入,是避免其惡化最重要的方法,目前許多單位都有提供吸菸者肺功能檢測,以了解是否已處於早期的COPD,若是,則應該盡快採取行動,盡早處理,以維持良好之生活品質。 吸菸已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之關係,而其造成心血管疾病之機制可簡單說明如下:
吸菸是致癌主因之一,吸菸的行為經國際研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研究指出,其為分類第一群(Group I:表示為以之的人類致癌物)的風險因素。 事實上,菸草中含有超過4,000種化學物質,至少有60種已知的致癌物,所有癌症的死亡有30%都可歸咎於吸菸行為;菸草內主要導致癌症的物質來自焦油,可能直接引發的癌症包括肺癌、口腔癌、咽頭癌、喉頭癌、膀胱癌、食道癌,而間接可引發的癌症包含頸癌、血癌 (骨髓性白血病)、胃癌、肝癌、腎臟癌、胰臟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有30%和吸菸有關。 以肺癌為例,在美國,男性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的23倍,女性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的13倍;肺癌是癌症死亡的主因,平均85%的肺癌死亡歸因於吸菸,且吸菸的肺癌患者中,男性死亡率是非吸菸者的22倍,女性死亡率是非吸菸者的12倍;而在台灣,每5個癌症死亡人口便有1個死於肺癌,肺癌已經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死因的第一位。 即使吸淡菸,對於降低癌症罹患機率也無顯著差異;吸菸也會影響癌症的治療及預後,因為吸菸會啟動體內的尼古丁受器,促進癌細胞持續增長,無論哪一種癌症治療方法都會因此效果打折;研究也發現,吸菸的急性骨髓白血病患者治療後緩解期間較短,也較易在白血球低下時發生感染。 戒菸,則可以降低罹患及死於癌症的風險,效益會隨著戒菸期間越長而增加,但會因每個人的菸齡和菸量有所差異;即使是已罹癌的吸菸者,戒菸都能降低罹患第二種癌症的機率;然而,每種癌症的罹患風險降低不一,例如:肺癌在戒菸5年後即大為減少,但要到20年以後才會降至非吸菸者的水準,膀胱癌則是即使戒菸25年,也只下降60%的相對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