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承棠回憶錄-江海浮沉記
壹、兒時點滴 (1926-1942)我於1926年出生在湖北黃梅,家裡經商,生活優渥。當時就讀於私塾,身為長子的我備受疼愛。然而,1937年日軍侵華後,一切都變了。13歲那年,我在放學回家途中被鄰居誣陷為「抗日游擊隊」的一員,遭日軍抓走。受盡凌辱、即將被處決時,日本憲兵隊軍官拆居教平救了我一命。因與他兒子同年同月出生,他對我網開一面,沒有殺我。 這位日本軍官收養了我,待我如親生孩子般,讓我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面感激他,另一方面對日本人的暴行忿忿不平。後來經通譯張金生先生介紹,我來到九江的三井洋行,後遇到叔叔朋友朱鈞隊長,帶我加入汪精衛成立的「和平建國軍」(偽軍),協助日方軍事活動。因看不慣日軍作為,九江大隊脫離偽軍,我也終於有機會離開日本人,成為國軍一員。 貳、軍旅生涯及來台生活 (1942-1970) 逃脫敵人魔掌後,我奔向抗日大後方,投奔湘鄂贛邊區。九江部隊被湘鄂贛邊區第三游擊縱隊吸收,我擔任看護兵,後來成為憲兵,從事對日抗戰游擊工作。 隨部隊戍守第九戰區贛北戰線,參加長沙圍城之戰。1944年6月18日,國軍防線崩潰,長沙陷落。途中掩護兩名美軍突圍,目睹中美空軍混合團與日軍激戰,一架P-40戰鬥機擊落兩架敵機後墜毀,飛行員跳傘逃生。 我救下這位來自空軍第5戰鬥機大隊第27中隊的郁功誠上尉,並將他送到道縣的軍民合作站 保護美軍聯絡官並救出郁功誠是我參加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任務。戰場上,我與美軍聯絡官成為生死與共的戰友。隨後,我隨憲兵第18團撤退到重慶,並進入憲兵學校接受專業訓練,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班長。後續又在寶慶、衡陽、桂林、柳州、獨山等地對敵作戰,直至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後,我參加考試錄取憲兵三十二期軍士大隊。1947年2月,我被派往琉球群島,接受戰後物資。作為中華民國憲兵,我以戰勝國之姿來到名古屋。不久受命,往南京負責制憲國民代表大會堂警衛工作。完成任務之後,前往琉球(即沖繩)、關島、塞班島、狄寧島、曼納斯島等太 兩年後,我回到中國,探望多年不見的家人。父親已過世,家境因戰亂變得艱苦,母親生病,見到我成了她最大的安慰。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母親,之後隨軍來到台灣。母親遭共產黨批鬥,不久後病逝。到台灣後,我就讀官校,分發至憲四團五連擔任排長。因厭倦軍旅生涯,我參加文官考試,通過後分發至看守所擔任戒護工作。與妻子在台灣成家立業,擔任文官,從台南看守所到台南社教館。50幾歲時在國有財產局擔任專員退休。 參、美國作家生活 (1970-2020) 子女長大後在美國成家立業。太太過世後,子女邀請我到美國生活。我四處遊歷山川風景,擔任作家,出版25本書籍。即使到了90幾歲,我仍然喜愛中國和台灣,想要落葉歸根。回到台灣後,到退輔會申請申請入住榮家。 肆、榮家生活 (2020-現在)為了繼續創作,我選擇了環境優美、生活平靜的花蓮榮家。這裡提供安靜的空間,便利的服務,讓我們這些老兵能夠老有所終,能夠尊嚴活過剩餘人生的每一天,讓我能夠繼續寫下生命的點滴。回顧我的一生,雖然辛苦,也有大喜大悲,到現在我最想告訴所有的年輕人:「人要努力地活著,要跟我一樣努力地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