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現在位置 首頁 > 衛教園地
  • 推到:facebook

關節運動

  • 發布日期:106-05-18
  • 發布單位:中彰榮譽國民之家



做關節運動的目的:
1.避免關節變形
2.避免肌肉萎縮
3.增進血液循環
4.維持關節活動度

關節運動的種類
1.肌肉運動~
被動運動:盡可能恢復關節活動度,維持循環,病患本身不需要用力全由他人協助。
協助性運動:病患自己運動,他人則在旁協助。
等長運動:肢體維持固定的姿勢,交替的收縮及放鬆肌肉。
等張運動:相當於關節活動。
抗阻力運動:給予和肌肉力量相反的力量,讓您的親人抵抗外力的一種主動運動,可增加肌力。
2.關節活動:
外展、內收、過度內收、屈曲、伸展、過度伸展、旋轉。

做關節運動時注意事項:
1.復健運動是具彈性的,需考慮個別性(年齡、性別、身體狀況、活動度)
2.先做患肢,再做健肢的關節運動。
3.運動動作要輕柔、緩和,速度要平均、平穩,應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並應保持規律性。
4.運動時應固定近心端關節、支托遠心關節,並從近心關節按順序活動到遠心端,從較緊的關節做到較鬆的關節
5.多次短時間的運動效果,比少次卻長時間的運動效果好。
6.每次運動時,每個關節活動須重複做2-5次,每天做 1-2回,時間以病人能忍受而定,避免引起過渡勞累。
7.所有動作儘可能的做到最大活動範圍;但勿使關節超過可運動的範圍或使病人感到疼痛。
8.運動前若肌肉僵直、關節僵硬,可先予熱敷之後再執行關節運動。
9.運動時叮囑病人放鬆心情。

10.運動後,若有疼痛不適情況超過3小時,表示運動過度,必須減少運動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