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現在位置 首頁 > 衛教園地
  • 推到:facebook

秋冬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心絞痛

  • 發布日期:105-12-22
  • 發布單位:雲林榮譽國民之家

【前言】

       2013年台灣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仍維持第二位(11.4%),僅次於癌症,所以不可不正視這個問題。冠狀動脈心臟病(或稱冠心症)是由於冠狀動脈血管內膜,因為酯質斑塊的堆積,引起血管內膜局部狹窄,進而影饗血流,引發心肌缺氧的症狀。心絞痛主要是因為冠狀動脈因為阻塞造成血流量減少,無法提供心肌足夠的氧氣,導致心肌氧氣的供需不平衡而引起的,導致病患會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甚至喘不過氣等表現。

       此種症狀初期都可藉由休息而得到緩解,但是此種症狀有逐漸加重、頻率變多且持續時間更長,甚至連休息也都會有心絞痛的現象,此時就必須儘速將病人送到醫院治療。

 

【臨床分類】

一般而言,臨床上我們可以根據症狀作成以下的三種類型:

一、穩定型心絞痛(Stable angina):或稱勞作發作型心絞痛(Exertional angina),胸痛的症狀常因勞作或情緒、冷天氣等可預知的因素而發作,經休息或舌下含一粒nitroglycerin即可緩解。

二、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或稱漸強型心絞痛,病人常會在沒有刺 激因素的情況下發作,而且發作的頻率、時間及嚴重度會持續增加,發作時心電圍有明顯ST-segment下降的現象。

三、變異型心絞痛(Prinzmental's variant angina):或稱痙攣性心絞痛,病人通常在一天中之同一時間發作,發作時可能伴有嚴重的心律不整,但找不到動脈硬化或阻塞點,發作時的心電圖反為ST-segment上昇。

 

【病理成因】

一、冠狀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壁變窄而使得血流量不足,如動脈血管病變, 膽固醇過多等。

二、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如血管內血栓。

三、心肌對氧氣需求量增加,如高血壓。

四、血液攜帶氧氣量能力降低,如貧血。

 

【危險因子】

一、可控制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抽煙

二、其他可控制的危險因子:如肥胖、糖尿病、運動不足。

三、無法控制的危險因子:男性、老年人、家族病史、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或心肌梗塞。

 

【診斷方式】

主要以臨床病史為主,另外也可以參考以上所述的一些症狀及危險因子來判斷另外也可藉由:

一、心電圖

二、一般血液學上的變化

三、胸部X光檢查

四、心臟超音波

五、核子醫學檢查

六、冠狀動脈攝影術等方法來輔助診斷

 

【治療方法】

治療心絞痛的目標是使心肌血液的供需能達到平衡。

一般而言,可分為:

一、非藥物性治療:通常只要臥床休息就可以減輕心臟的工作負擔,但病人每天仍應至少下床坐在椅子休息。

二、藥物性治療:抗心絞痛藥物是增加心肌氧氣的供應,或減少心肌氧氣之需要,最常用的抗心絞痛治療藥物有兩大類:即硝酸鹽、β型阻斷劑。

三、心導管治療:藉由冠狀動脈之顯影術以氣球擴張或支架之置放,來打通阻塞之血管,危險性亦較高。

 

【結語】

因此,控制好三高,戒菸與減重,規律的生活與適當的運動,飲食方面則採低鹽、低膽固醇食物,避免油炸及刺激性調味品,如辣椒、胡椒等。此外在秋冬好發的季節,注意保暖,減少溫差變化過大。都有助於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的機會,向心肌梗塞說不。


資料參考來源:

中榮醫訊網站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衛教天地網站

雲林榮家保健組~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