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現在位置 首頁 > 衛教園地
  • 推到:facebook

認識失智症

  • 發布日期:105-08-08
  • 發布單位:雲林榮譽國民之家

【前言】

世界衛生組織於民國104年3月首度召開部長級失智症會議,指出全球約有4750萬名失智症患者,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即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失智症患者。2015年8月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發佈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2015年將有990萬新增失智症案例,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失智症所引發的原因目前仍無法清楚證實,同時也沒有治癒的藥物及方法。而我們應該了解此疾病對患者所造成的影響,更應知道如何去照顧和支持這些往後將持續為失智症所苦的患者。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通常我們會發現病患先出現的症狀會經常遺忘最近發生的事情、有困難去處理日常生活作息及過去熟悉的工作、也可能會出現個性或行為改變、失去判斷力、說話時找不到合適的字眼來表達、思考障礙或是對於一些指示無法遵從等,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

【失智症的分類】

 臨床上失智症可分為三大類型:

1.退化性失智症:大部份患者屬於這類型,其中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阿茲海默症為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通常以大腦皮層為主。早期病徵以記憶力衰退最明顯,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是以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大腦會緩慢而逐步退化,退化的歷程是不能回復的。其腦部神經受到破壞,過世後解剖可發現腦部有異常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糾結。臨床病程約8-10年。

(2) 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其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性格改變,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兩者都有逐步退化的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 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4) 其他還有像是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等等所造成的失智症。

2.血管性失智症:

為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 呈階梯狀退化,在東方人發生比例甚高。常見臨床特徵:情緒及人格變化、尿失禁、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步履障礙(失足跌倒)。通常合併出現小腦梗塞,容易發生在多次中風之後。

3.其他原因引起之失智症:

    此類行多為可逆的,若能找出導因,對證治療,即能獲得緩解。如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

  • 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 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 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 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 其他

 

【失智症的預防】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重點在預防或避免危險因子,以延緩失智症的發病年齡。建議預防措施如下:

  • 多主動接觸新事物、多動腦筋,多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如:多看報章雜誌、寫作、打橋牌、繪畫、園藝、烹飪等。
  • 加強平時休閒活動,強化腦部機能,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等,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
  • 有效控制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
  • 避免肥胖或過重,維持理想體重。
  • 儘量飲食清淡,攝取深海魚類或使用未飽合油脂來烹調。

【結語】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持續攀升,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伴隨而來的是愈來愈多失智長輩衍生出的照顧需求與問題。為提升老年失能及失智人口的照顧服務、醫療保健及社區生活品質,政府訂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並持續整合有關機關及民間力量落實推動,希望能多站在病人及家屬的立場,提供便利、即時、有效的服務,讓失智症的患者及家庭得到更好的照顧。

 

資料參考來源:

  • 台灣失智症網站
  • 天主教老人失智基金會網站

 

雲林榮家保健組~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