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茲卡病毒感染症
認識『茲卡病毒』自2015年於巴西流行後,疫情持續於國際間蔓延,依據該署監測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全球至少有36國/屬地傳出茲卡病毒本土流行,疫情以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最為嚴峻 疾管署已將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亞洲地區馬爾地夫、泰國等36國/屬地之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東南亞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4國及非洲加彭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茲卡病毒傳染途徑:●主要傳染途徑是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台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 ●其他傳染途徑: 母子垂直感染、性行為傳染、輸血傳染、實驗室傳染、哺乳。 潛伏期:約3~12日*約80%的人於感染後無症狀,於病毒血症期間遭斑蚊叮咬,可能將疾病傳給別人。 發病日:有症狀期約2~7日臨床表現:●約80%感染者無症狀。 ●有症狀者其症狀與登革熱、屈公熱、或其他會造成發燒與起疹子的疾病類似。 ●典型症狀: *發燒(通常微燒) *斑丘疹 *關節痛:主要影響手腳之小關節 *結膜炎:非化膿性 ●其他常見症狀:肌肉酸痛、頭痛、後眼窩痛、厭食。 ●罕見症狀:腹痛、噁心、腹瀉、黏膜潰爛、癢。 治療:●目前沒有針對茲卡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 ●可給予症狀治療: *補充水分避免脫水。 *如需退燒或止痛,應使用acetaminophen,避免使用aspirin或其他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預後:●症狀通常2─7日 ●需要住院的重症不常見。 ●死亡個案罕見。 ●神經學併發症:法屬玻里尼西亞疫情爆發期間發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增加,但其相關性尚未被證實。 ●小頭畸形:巴西報導疫情爆發地區同時有小頭畸形新生兒增加,但其相關性尚未被證實。 預防措施健康自主管理(疫區回來怎麼辦?): ●自主健康監測至少二週。 ●若有疑似茲卡病毒感染的症狀,請及時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暴露史。 ●性行為:返國後28日內請進行安全性行為。 ●捐血:暫緩捐血28日。 雲林榮家保健組~關心您
|